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瑞璇)今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联合15家单位协同攻关建成的超级工程,不仅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环境地基监测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更以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的创新监测体系,为全球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贡献出“中国方案”。
作为人类航天活动与空间开发的核心区域,日地空间中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环环相扣。灾害性空间天气引发的太阳风暴可造成卫星失灵、导航偏移、电网瘫痪等重大事故,仅2023年全球因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00亿美元。
据介绍,子午工程二期通过构建“一链、三网、四聚焦”的创新监测体系,首次实现对太阳表面爆发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其覆盖广度、技术深度和探测精度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子午工程二期已经连续获取空间环境观测数据,并对外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持续产出系列成果。在试运行期间,工程展现出卓越性能,如成功捕捉到2024年5月超级磁暴事件,完整记录日地空间环境对太阳活动响应的全过程,展现了其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快速、高精度、全局监测能力。截至目前,利用子午工程二期的监测数据,已发表科技论文96篇,获批专利等48项。
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最具标志性的空间科学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与2008年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已实现融合运行,形成从地表20公里到太阳表面1.5亿公里的立体监测网络。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科学家以此为基础率先提出并主导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计划建立陆地最完整的东经120°至西经60°子午圈监测链,实现日地空间的全纬度、全天候、日不落立体观测,为解决太阳风暴、地球磁场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难题提供关键支撑。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之三站式非相干散射雷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子午工程利用地基监测日地空间环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之三站式非相干散射雷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