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卖平台发展迅速,外卖员群体数量庞大,他们穿梭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为大家提供着便利服务,让大家对他们的辛苦付出有了共情。也正因此,一些网络造谣者盯上这类行业。日前,一段关于外卖平台不允许45岁以上骑手接单和做外卖员的视频被广泛传播,这也引起了一些外卖骑手的焦虑。然而,经过警方调查,也揭开了视频背后的真相。
一段视频提到“外卖平台不允许45岁以上的骑手接单和做外卖员”,引发了许多骑手的“年龄焦虑”。而经警方调查,这段视频竟是捏造的。
经核实,美团外卖骑手注册要求为“18至56周岁”,饿了么骑手注册要求为“18至60周岁”,相关规则均在App内公开展示。
民警也很快锁定了视频的发布者魏某。
最终,警方依据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对魏某给予治安处罚。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人甚至会“亲自下场”,冒充外卖员的身份,制造谣言,而这样的谣言,往往更难辨别。
视频中男子表情愤怒,吐槽自己辛苦一个月,却只有两三千元的工资。而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网友对此众说纷纭,有的安慰外卖小哥工作不易辛苦了,也有的把矛头指向了外卖平台,认为外卖平台规则不合理。
在这名男子的短视频账号上,类似的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短视频还有数十条。除了过百万的播放量,点赞、评论和转发的量也很大。就在这些短视频在网上持续扩散传播时,江苏泰州警方接到了一家外卖平台公司打来的报警电话。报警的外卖平台公司告诉警方,这名男子根本就不是他们公司的外卖小哥,而且发布的内容也与实际情况不符。
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对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些内容进行了分析。民警发现,这些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短视频内容,确实存在诸多疑点。
同时,办案民警还发现,这名男子所
随后警方与涉及的全部外卖平台进行了逐一核实,发现不仅视频中的这名男子不是这些平台的员工,工资条上出现的其他名字和工号也不是这些平台的员工。除此之外,这些外卖公司还告诉警方,工资条上提到的外卖平台服务站点,也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警方确认,这些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短视频,包括出现的
张某为什么要发布这些虚假的视频呢?据张某交代,他听说不少人通过短视频挣到了钱,于是他也想试一试。由于此前接触过外卖行业,他发现一些与外卖小哥相关的视频很受关注,因此产生了冒充外卖小哥拍摄虚假视频进行“吐槽式”晒工资收入,博取流量的想法。
在发布了几条短视频后张某发现,
张某交代,在获得收益后,他十分兴奋。虽然一开始的收益并不多,但这种足不出户,也不用付出太多辛苦的赚钱方式让他欲罢不能,于是开始大肆编造和发布更多的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视频。
每次拍摄前,他都会伪造一批所谓的工资条,上面的人名和工号也都是他自己编的。而随着这些视频播放量和评论数逐渐增多,他的收入也开始多了起来。
其实在这些视频的评论中,也有一些网友看出了张某是在发布虚假短视频博流量,张某也注意到了这些评论。不过张某对此并不在意,在他看来,虽然发布的视频内容是虚假的,但自己只是想挣点钱,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根据警方的统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某已经累计编造发布虚假视频70余条,总播放量近500万,而且这些虚假视频已经对相关外卖平台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除了这种吐槽式的造谣,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网红博主虚构剧本,编写段子,采用情绪对抗激烈的视频桥段来挑动观看者的情绪,从而博取流量。
这段“女外卖员送餐回来发现车被偷”的视频一经发布就引发热议,视频当中一名穿黄色马甲戴黄色头盔的女子在路灯旁跺脚痛哭,很多网友都愤怒谴责小偷,并对社会治安产生怀疑。湖南怀化民警经调查核实确认,周某三人为吸引流量、赚取经济利益,在多个视频平台上发布多条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
恶意散布谣言、混淆视听,三人因涉嫌编造发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外卖员送外卖时被顾客刁难;外卖员遇到要给差评的顾客,气愤地扔掉了配送的饮品;这些视频内容的发布都来自同一个账号:“众包仔小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账号共发布了71个作品,获点赞39万余次,总播放量超千万,转发量超10万。
从账号介绍来看,视频的主角是一名外卖员,而这些视频记录的都是他送餐时遇到的各种无理要求。比如这条点赞量高达4.6万余次的视频,讲述的就是外卖员在送餐时遇到刁钻顾客,最终一气之下吃掉了顾客外卖的情节。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名外卖骑手为何会频繁遇到这么多无理的顾客呢?而且发布的这些视频中,并没有完整讲述事情的经过,只有掐头去尾的一些片段。这些不太合常理的情况引起了警方的怀疑。
经调查,警方发现这个账号的使用者名叫王某溢,曾经的确是一名外卖员,不过只干过一个月就辞职了。辞职后,爱刷短视频的他,利用自己曾做过外卖员的工作经历,开始假扮外卖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王某溢等4人的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4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记者梳理发现,不只是外卖员,还有一些职业身份也成为不法牟利者造谣的对象,比如说针对网约车司机的,说某司机拒载,与乘客冲突的,比如说针对快递员的,说快递员偷客户快递、快递员暴力分拣,类似这样的短视频都曾一时之间引发众多关注,但事后却被证明是谣言。那么,为什么造谣者会盯上这些就业者呢?
专家介绍,不难发现,这些谣言对准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都是灵活就业者。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灵活就业类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报告显示,灵活就业中各行业谣言信息占比,
同时,这份报告的研究者还发现,如今对灵活就业群体的造谣有了新趋势,不少造谣者开始
2023年,有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广州即将成为全国首个限制外卖配送的城市”,迅速引发关注形成网络热搜。经查,四川德阳网民杨某组织招揽广东江门网民叶某英等多名兼职人员,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进行引流牟利。
2024年4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媒体中心发布关于《AI谣言》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外卖等民生行业成为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重灾区,报告还分析了网民在看到这些AI谣言时的情绪。
这些谣言一经发布,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流量,而且大家对这些短视频的情绪是偏负面的。这样的虚假谣言的传播,会给社会带来哪些伤害,又该如何规制呢?
专家指出,这些以外卖员、快递员等为主角的网络内容或营销悲情故事,或挑起学历、性别对立,或制造社会恐慌,不断挑动大众情绪,更有甚者通过购买水军、操控网络评论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后,再通过直播打赏、众筹捐款、情绪化带货等方式收割流量利益。
专家指出,当这些虚假的“悲情剧本”不断泛滥,无形中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带来破坏性冲击。
专家介绍,“苦情化”“猎奇化”的炒作,对灵活就业群体劳动者形象带来的伤害是难以短期修复的。
专家认为,这些虚假信息不但导致人们对灵活就业人员产生误解、激化社会矛盾,而且常常与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八类网络乱象,其中就包括
同时,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行动,紧盯自媒体网红大V、MCN机构网上动向,严惩网红大V、MCN机构有组织造谣炒作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违法犯罪人员4.7万余人,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3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252万余条。
专家指出,此类案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等多重挑战,想从根源上对这些虚假的谣言进行治理,不仅需要法律的震慑,也需相关平台肩负起责任,与有关部门形成治理合力。
专家指出,针对这些谣言要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