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应用型高校也迎来了改革,培养主体将由学校逐步向校企双元转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将由不少于50%的行业产业委员参与委员会决策。
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召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这也代表着
具体到五所应用型高校,试点高校将遴选若干基础较好、产业特色明显、校企合作紧密的二级学院(专业)开展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其中包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学部和智能技术学部、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群和标准化工程专业、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
应用型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此次改革将企业和产业的需求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校企合作”“社会需求适配度”等也被反复提及。
首先是转变发展理念,上海将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具体而言,
本次改革试点将重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从体制上改变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
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依托产业需求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海将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实行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课堂学习+企业实习、专业教材+行业标准、理论测试+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生产场所、实践教学作业+企业岗位任务等多维度、全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上,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在师资上,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和专业职务晋升时将优先考虑具有行业背景或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深化高校和行业产业合作,采用互聘、双聘机制,聘请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
评价体系上,让企业成为评价主体。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