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近期,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和冰种手镯等涉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频繁登上热搜。如何为消费者营造长效保护机制成为热议话题。
媒体曝光了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回收剩菜再加工售卖、隔夜发黑的牛肉加色素冒充新鲜牛肉等。此外,多家门店招聘时不要求员工提供健康证,导致大量无证店员直接上岗。事件曝光后,杨铭宇黄焖鸡发布致歉信,并且国务院食安办向山东和河南食药安办发出挂牌督办通知书,对两地核查处置工作进行督办。职能部门迅速行动,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临近“315”,媒体曝光后职能部门立即组成专班调查处理的情况时常发生。消费关乎民生冷暖,侵犯消费者权益不仅打击群众的消费积极性,还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仅依赖每年的“315”,需要全社会持续关注并建立持续监管和保护机制。针对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相关法律法规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职能部门应积极作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程严格把关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提升消费者维权便捷度和效率至关重要。对于举证难、鉴定难导致的维权受阻,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合作机制,利用“一网通办”等形式提高维权效率。避免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陷入维权难题。媒体单位也应发挥作用,做好监督工作,及时反馈有效线索给相关部门并发布查处情况。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氛围,才能营造公平、安全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