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发射的蓝箭航天火箭。
本报记者窦皓
成立于2015年的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是中国最早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目前,蓝箭能自主研发、独立设计和制造火箭,是一家囊括设计、工艺、制造、测试、发射等完整链条的商业运载火箭企业。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由数千个零部件组成,结构复杂。从立项到试车再到最终装机,发动机系统的生产周期需要四五年。
在浙江省嘉兴港区,蓝箭嘉兴火箭制造基地总装测发负责人汪志坚介绍,2017年,蓝箭在浙江湖州建设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基地和商用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台;2021年,蓝箭在嘉兴建成火箭总装基地。
2024年11月27日,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该火箭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由蓝箭自主研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已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完成商业化,降低成本很重要。在箭体方面,要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目标,需要攻关新的材料和结构。如今,蓝箭自研的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火箭,已经完成多项技术验证。汪志坚说,技术发展无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侥苁迪帜勘�。
本报记者程远州
广东广州,一架搭载微型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的无人机起飞,开始沿着高速公路扫描监测。
“利来国际(中国区)最老牌官网在无人机、巡逻车和重点路面部署了SAR,对公路边坡进行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一旦发现岩土位移超过安全阈值,智能预警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广州中雷电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甘星洋介绍,相比传统雷达,SAR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和探测精度高等优势。
市场应用尚属空白时,甘星洋就已带领团队研发轻量化、低成本的相控阵SAR。甘星洋首先瞄上的是相控阵天气雷达,但大功率天线技术难以突破,需要研发“X波段双偏振波导缝隙天线”,没有确切的生产标准。“我带着设计师、工艺师住进车间,一点点地摸索、试验。”甘星洋说。
靠着破釜沉舟的拼劲,2022年底,中雷电科相继生产出船载、车载、无人机载等多款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中,搭载在无人机上的SAR只有2千克重,成本也大大降低。
去年10月,广东发布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需求清单,低空监测位列其中。
深圳北站,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落地应用,旅客下了高铁就能打“飞的”;广州黄埔区,装载“AI大脑”的农业无人机大大提高播种效率……低空经济正加速“飞入”千行百业。
本报记者李家鼎
实验室里的微生物,怎样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这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德茂和团队成员研究的课题。这几年,人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动植物获取蛋白,成本高、转化效率低。”李德茂说。
8年前,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提出“向微生物要蛋白”的设想。微生物蛋白是以葡萄糖、淀粉等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方式生产的蛋白。在发酵过程中,细胞犹如一个微型工厂,微生物则是“活体机器”,在精准设计的生物程序下完成复杂合成任务。经过微生物菌种选育优化、发酵生产、食品化加工等环节,微生物能“化身”蛋白粉、蛋白肉、蛋白能量棒等产品,生产效率是植物的500倍、动物的2000倍。
如何快速将科技成果推向生产线?
2019年,科技部批复支持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合成生物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创新中心的支持下,产业化之路越跑越顺。李德茂团队与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许可合同,目前,企业已开展1.5万吨级生产线的建设。
“进展超过预期。”李德茂说,预计最快明年就能投产。截至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累计与企业建立450余项深度合作,合同交易额超26亿元。
本报记者徐靖
在安徽合肥本源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正在平稳运行。
“相比经典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说,“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叠加和并行计算特性,可以将指数级增长的计算需求压缩到可控范围内。在处理相同规模的问题时,量子计算机所需的计算资源可能仅为经典计算机的1‰甚至更少。”
2024年初,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并向全球用户开放使用。从助力疾病诊断到向金融机构提供算力服务,它正在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去年10月,依托“本源悟空”,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这些是‘本源悟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迈出的一小步。”郭国平说。目前,“本源悟空”已经商业化部署到算力、教育等多个领域,与10多家超算中心,60多所高校,300多家金融、航空、航天、电力等领域单位、企业进行了100多个量子计算示范应用。
本报记者吴月辉
实验室里,一个手持艾柱的机器人正在“患者”模型的背部进行艾灸治疗,顺着“患者”的穴位经络,机械臂缓缓移动至指定穴位,精准施灸。
这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所在团队研发的艾灸机器人,它可以按照医生的方案为患者进行精确稳定的艾灸治疗。“具身智能,就是把智能算法和机器人系统结合在一起,让机器人更‘聪明’。”赵晓光介绍,这样的机器人不仅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还能根据变化来决策自己该如何完成任务。
最近,赵晓光团队历时4年研发的面向地震救援的多机器人融合项目也完成了测试。与传统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物理身体、环境感知与反馈的重要性,并通过它们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目前,利来国际(中国区)最老牌官网团队主要通过给机器人安装摄像头,让它拥有‘眼睛’,以视觉的方法判断环境。”赵晓光介绍,机器人还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测量周边的环境,从而更精准地到达目标。
近年来,我国具身智能进入大众视野,收获了不少关注。“具身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与环境的反复交互,具身智能可以不断更新迭代,不断向通用人工智能迈进。”赵晓光说。
本报记者谷业凯
当前,全球6G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6G是什么、用来干什么、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尚未形成共识。按照传统信息论,提升通信能力主要靠“堆叠资源”,尤其依赖器件和工艺的升级,代价则是网络复杂度的极速攀升。1G到5G发展都沿用这一理论,一些国家6G研发也未跳出“堆叠式创新”的路径。
去年7月,我国建成了全球首个面向6G的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在4G、5G的基础通信链路上,通过模分多址的创新技术将网络基础性能指标提升了10倍,初步“模拟”出6G实现通信与智能融合后的能力。这项成果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带领团队完成的。
“延长线发展”还是“换道引领”?张平有自己的思考:“新一代通信技术需探索新路径,要从‘堆叠式创新’迈向‘颠覆性创新’。”
“利来国际(中国区)最老牌官网以语义通信为抓手,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这样,6G不再需要超多的天线数目、大功率消耗、宽频谱占用,用4G、5G的资源就可以实现6G的需求。”张平解释。
面向6G的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不仅是一项重磅成果,张平更为看重的,是搭建起开放、共享、融合的一体化真实试验验证环境,形成贯通理论、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
